早上離開Las Vegas,往北前進到Zion National Park。很俗的我原本以為Zion和Zeon有什麼關係,難道跟吉翁軍(鋼彈魂上身)有關?後來知道明明就是錫安還硬要亂掰(打飛)。
Zion National Park是個很有趣的地方,公園內許多設施可以看見和環保有關。例如遊客中心的自然對流空調,以及開天窗的接駁車。且這裡強調有乾淨的水源,所以在遊客中心只買得到水瓶,但是不賣你水。
Zion位在Grand Canyon北面,地層順序大概就是蓋在Grand Canyon二疊紀地層上面。Zion園區內地質年代主要是侏儸紀,岩性以風成砂丘沉積岩為主。簡單來說,也就是全世界討論中生代風成砂丘教科書用圖的地方。這裡的古環境是沙漠,相當於現在的撒哈拉沙漠,推測規模約150000平方英里。雖然導覽手冊有畫二疊紀、三疊紀及白堊紀地層,不過現場似乎不太容易見到。

在警察引導之下路邊停車,前面就是紅紅的中生代地層。

Zion National Park不大,停車場很快就塞滿,所以有警察放牌子在外頭引導停車。

路邊的免費接駁車牌,美國許多國家公園接駁車都是免費的。

停在路邊的警車,車牌圖案是猶他州的Arches(另一款圖案是滑雪)。

Zion接駁公車比Grand Canyon還小台,但是一樣有腳踏車架。車前還放一塊牌子,上面寫公園內車位已滿。

㊣開天窗。

外面的接駁車只載旅客到入口,進去要買票。

門牌照。

進入園區後,轉搭另一部接駁車往公園內前進。注意後方有一節拖車,園內接駁車都是這樣的搭配。

後面的拖車雖然沒有動力組,但是車內裝有攝影機,想急著尿尿或坐過站,可以對攝影機講話,司機會看到和聽到

我一直認為那張海報上是玩雙關語,因為自古至今的環境確實是在沙漠,只是現在隆起了。底下註明這款車使用丙烷燃料電池,簡單地說,就是非核子動力潛水艇在用的東西。

美國政府車牌,左邊的美國野牛圖案是國家公園管理局標誌。

山壁上的侏儸紀風成砂丘交錯層理。

兩組接駁車停在一起,有種台鐵區間車的感覺。

這裡野生松鼠雖然很可愛,但是行為大概就像柴山的台灣彌猴一樣(茶)。

不知道台灣的解說牌放地層柱解釋要等到什麼時候。

山谷裡面開始出現積雲。

Zion在1992年發生一場規模5.8的地震,導致園區內有許多大型落石,當然這樣子要看交錯層就方便多。

常見的圓形破壞面,不過美國也會有人把它解釋成神蹟一種。

步道走到這裡開始就要渡河,但是我們時間有限,便在這裡折返(而且山谷開始下雨)。遠方淺灰色的地層,似乎就是侏儸紀晚期至白堊紀地層。

最後搭接駁車出來外面,即使已經到下午,這裡還有很多車開進來。

遠方是侏儸紀晚期至白堊紀地層,明顯出現連續地層的漸變野外產狀。

離開Zion前往Bryce Canyon路上,會經過一道只有單線通行的隧道,因此正在排隊等放行。

滿坑滿谷的風成砂丘,不管懂不懂地質都會被這副景象吸引。

鑽過風成砂丘的隧道,因為材料是略濕的石英砂岩,固結強度很好,隧道幾乎不需要做襯壁。


左下的車是比例尺,這裡開始出現侏儸紀晚期地層。

雖然顏色不一樣,但通通都是風成砂丘。


這種景色搭配哈雷阿伯似乎很剛好。

前方陸橋就是雙線車道,可以想見砂丘規模大小。

很難得見到砂丘層理的拘束面。

藍色箭頭指人的位置及大小。

離開Zion山路,遠方白堊紀地層出現深色煤層。

晚上住汽車旅館,附近的餐廳要開2英里才會出現。這是美國的Subway,不管是12吋或6吋(黑盒子是CANON S95,抓來當比例尺),用料比台灣還要多(加分),不過工讀生不太理人就是了(扣分)。

晚上開電視看ESPN,今天球賽剛好是幾天前參訪的BYU對上OKLA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